2016年发表论文

教材注释“轻重”刍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23 点击数: 【字体:

教材注释“轻重”刍议

——兼与叶忠明先生商榷

语文学科 姜金龙

发表于《语文知识》第11期

[摘 要]苏教版选修教材中《管仲列传》一文对“贵轻重”的注解向来颇受争议,叶忠明先生认为《轻重篇》应为《轻重》篇,“贵轻重”应理解为“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本文就此提出刍议,兼与叶先生进行商榷。

[关键词]管仲列传;贵轻重;注解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2008年6月第3版)选用了《管仲列传》一篇,笔

者执教该篇时发现书下注解中对“贵轻重”的解释很难顺乎文意,于是查找了相关资料,有幸拜读了叶忠明先生发表于《语文天地》(2013.08)的《<管仲列传>“贵轻重”注释指瑕》一文,叶先生据《辞海》的注解和王国维、郭沫若著作中的言语提出《轻重篇》应为《轻重》篇,同时重点从古汉语规律、语法、语境等角度提出“贵轻重”应理解为“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现就此两点与先生进行商榷。

关于《轻重篇》和《轻重》篇《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中确有“《轻重》等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阐述经济问题篇幅较多的著作”一说,但在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2年版,第9卷第1265页)中“轻重”一词的第11条注解为“我国历史上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管子》有《轻重篇》论述最详”。

王国维和郭沫若两人的论述中也确实用的是《轻重》之篇名,但在梁启超的著作《管子评传》中却有“《轻重丁篇》所言调齐东齐西之谷价者,操此术也”的论述,《管子》的很多篇目在该文中的命名都加了“篇”字,例如《牧民篇》《小匡篇》《轻重乙篇》等,不再一一列举。

由此可见,据《辞海》的注解和王国维、郭沫若著作中的言语提出《轻重篇》应为《轻重》篇,似乎论据不够充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命名?

先秦的典籍虽已有篇名,有些篇名中也已经出现“篇”字,比如《荀子》中的《劝学篇》《修身篇》《赋篇》等,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篇名中出现的“篇”字并非作者所加,比如1972年在临沂雀山汉墓中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中,篇名都没有加“篇”。因此,先秦著作中篇名中的“篇”字应为后人所加,至于今本中有的写成《轻重篇》,而有的写成《轻重》篇,应该只是版本不同而已,并无对错之分,更谈不上误导学生。

关于 “贵轻重”的理解教材将“贵轻重”解释为“实指重视经济的发展”确实有失偏颇,那是不是就应该解释为“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

叶先生根据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规律,认为“轻”就是“分量少,价值低,不费力”;“重”则相反。首先,这里的逻辑推理不成立,前后无因果关系;其次,从古汉语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来看,“轻”的义项有很多,“重”同样如此,都远不止三个;再次,如果将“轻重”合起来理解,确有“经济发展”这一义项。因此,从古汉语规律的角度似乎并不能否定书下注解。

再说从语法的角度,“轻”和“重”既然都是形容词,那理解时应该加定语中心词,而不是叶先生所说的“补充定语”,况且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名词。事实上,“轻”和“重”可以指物品的轻重,从而引申为经济发展,是可以讲得通的。

互文对举理解“贵轻重”很多作者从语境的角度理解“贵轻重”,认为所在段落侧重表现管仲在外交方面的才能,写他能审时度势,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所以“贵轻重”应理解为“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具体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但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全文,理解司马迁的隐衷。司马迁给管仲写传,着重表现了朋友相知、君臣相得的关系,因此“贵轻重”所在段落重点要表现的是君臣知遇,所处理的事情似乎并无主次、轻重、缓急之分。比如桓公北征山戎,管仲令燕修召公之政,这完全是君臣的一个完美配合,怎能说谁主谁次,谁轻谁重,谁缓谁急?

另外,从古汉语互文对举的规律来看,这里的“贵轻重”和“慎权衡”意义应该相近,而《汉语大词典》对“轻重”的注释中也确有“权衡”的义项,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轻重”应该理解为“权衡”,即由经济方面的术语来借指政治上的衡量、考虑。

对于“贵轻重”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材编者的注解绝非随意而为,叶先生的见解也定有可取之处,笔者的认识也必有不当之处,但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尽力搜集更多的例证,充分的摆出事实;应始终遵循逻辑,科学地进行论证;应准确运用规律,合理地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叶忠明. 《管仲列传》“贵轻重”注释指瑕[J].语文天地,2013,8.

[2] 王娟.司马迁笔下管晏典范意义探微[J].长治学院学报,2015,2.

[3] 邓稳. 《赋篇》篇名非荀况自题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7.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