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发表论文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23 点击数: 【字体: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

——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谈

语文学科 刘琴

发表于《教师》总第295期

唐代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凡善恶必书,谓之良史。”显然,阅遍《是对于司马迁“良史”身份的鉴定,毋庸置疑。 《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羣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见,司马迁执笔所书《史记》的成就,首先是文学上的简约蕴藉之美,其次是史学上的真实不虚之功,乃至由此而产生的对后世积极深远之影响。本文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具体解读如下:

一、一字千金,文深意远

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人的“练”字功夫,绝非一朝一夕成就,蕴藉着深远含义的一“字”,价值千金也就不足为奇了。

苏教版教材《史记》(选读)中《项羽本纪》描写“巨鹿之战”的一段文字“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处三个“无不”、两个“莫敢”历来为人称道,加上前文杀会稽郡守、杀宋义的描写,一共出现了四次“莫敢”,“势愈张而人愈惧”(明代凌约言),极力渲染出了项羽的大将气概与勇猛神威。行文至“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之时又有文字“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这样一位一向刚猛自矜的英雄穷途末路、悲泣落泪,他的左右随从再也不忍看他。“莫能”实在是情真意切,是怕遇上他悲情的目光,还怕伤了他的自尊愈发凄凉。

一个“敢”一个“能”,前者尽显英雄本色,后者难掩落寞感伤,一字之功,简约方美;先后比对,文深意远。面对文字,司马迁如同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调度得当、游刃有余:详写略写、顺叙倒叙、白描、铺陈、渲染......无不得心应手,使人应接不暇。

二、互现互补,矛盾统一

鲁迅曾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的比照点是另一部彪炳千秋的文学作品《离骚》。可见作者司马迁在其用血泪和生命铸就的史书中,不但鲜明地表达了个人的爱憎,更难能可贵的是又不为此所累歪曲事实或者掩盖真相。

司马迁善于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互相补充。著名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篇》第一卷中这样分析:“‘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再看刘邦,《项羽本纪》中有两段颇为传神的记载,一是“推坠儿女自逃命”、一是“则幸分我一杯羹”,以上两段在《高祖本纪》中却未有记载。可见,作为一介“良史”,司马迁将刘邦身上的一些恶劣品行诸如自私无赖、残暴寡情放在了《项羽本纪》中体现。不过,司马迁的胆量与气魄不仅限于此,他在《项羽本纪》中仍然不吝笔墨、坚持客观公正地还原了一个“不杀无辜、封赏对手”的贤明君主形象:“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由此可见,司马迁为我们再次证明了人性的变化莫测与处境、身份、思想等等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联,这一论断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有效习得。而要想客观公正地还原刘项二人丰富多变的人物形象,以及真实复杂的性格特点,不仅要阅遍史书疏离事实,还要敢于取舍、拿捏得当,这是司马迁留给我们更重要的严谨治学精神。

  • 多维解读,平等对话

对于司马迁倾注毕生心血之作,有些语文课的结尾就是请学生谈一谈“更喜欢刘邦还是项羽”。为什么非要喜欢?可不可以不喜欢其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有其他的情感体验?为了给学生更多思考感悟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设计的课后作业是片段练笔《项羽,我想对你说》,除了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阐释之外,学生更多的是提出了不少非常新颖又不乏明智的观点: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马加胤)”;

“你作为君主是不够果断的,但作为一个朋友却是知己之交(刘绪歌)”;

“你对学习书和剑的认识不足,你觉得只要认识和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向项梁学习兵法也没有研究透彻觉得够用就行。我想说如果你认真读书、坚持下去,真正将兵法融会贯通,必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赵鸿智)”;

“你是败在兄弟情义上,当初你因兄弟之义在关键时刻放过了刘邦,乌江遭围你又替兄弟考虑让他们带着你的尸首去领赏,你受不住江东子弟八千人随军出征无一生还这份情意断然拒绝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如果你能稍微心狠一点,天下怎么会不是你的呢(李春雷)”;

“你是所向披靡的战神,是靠战争、需要杀戮来证明的,可是战神的目标绝不该是战争和杀戮,而是守护——守护着百姓安居乐业(胡学薇)”。

显然,对于人物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层面,更应该注重的是究竟如何看待传主?这些看法本身也是学生人格品德的直观反映,更是智育与德育完美融合的产物。

《太史公自序》说: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按《报任少卿书》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认为“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风流之人称焉”,他“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力求还原真实的孔子、屈原、李斯、吕不韦......司马迁将《太史公自序》忝列七十列传之中,他受辱含垢、隐忍修史的一片苦心终于可以明明白白地昭告天下,其中的痴傻顾念、执着追求早就彰显在千千万万的后来人的眼里心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