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前沿>语文学科>学科活动>详细内容

学科活动

参加江苏省第四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有感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02 点击数: 【字体:

语文老师的底气在哪里?

语文学科 陆雯

曾听某理科老师说过:“语文课,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也能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仅仅把语文老师当作知识的搬运工,而现实中,有些老师的角色也只能定位于此。他们把前人总结过的东西,把现成的知识输送给学生,久而久之,定势了学生的思维,教出来的学生只会是学习的机器。非常赞同黄伟教授的观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最大功效。黑格尔也曾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的。”要让学生思想通达,首先教师必须有深刻的思想、丰沛的人格,这样才能影响、感召学生。正如当下对教师的定义有这样一句流行语:教师——明白之人,使人明白。我把这个概念具体化为以下两方面:

一、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这次活动让我深有体会的是无论是讲座的专家还是上课的老师,他们都有着极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文学修养,令我高山仰止。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无锡天一中学的唐缨老师,他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从《世说新语》到《聊斋志异》,从“国学”到“侠文化”,显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教学语言风趣幽默,教法独树一帜,使得他的课堂大放异彩,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博得了现场听课者的阵阵掌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的自信哪里来?用他自己的话来回答:“语文老师的底气在哪里——阅读!”课后他向我们介绍,在2015年有21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天一中学中,每一位学生的阅读量之大也许超过了许多语文老师。而要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必定也要热爱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扩大阅读。而这种阅读绝不是功利性地为上课而读书,一目十行,大致浏览;也并非上网搜索所需内容,进行简单拼贴,以显示自己都多么宽广的视野,而是静下心来慢慢读,逐字逐句地去品味,甚至一本好书读上几遍,而每一遍都能有不一样的体会。记得苏教版必修一中有这样一个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们可否放慢读书的脚步,去深读、细读、精读,读出书的滋味、品位。语文教师应该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以学术魅力吸引学生;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我真诚地希望能涌现出一批学富五车的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二、做一个智慧的教书人

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教学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等。一些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寥寥数语就能将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进而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1.教什么

首先,学生知道的不讲,讲学生不知道的。然后,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那些简单照搬,一尘不变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深入解读文本,找到学生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就能披文入境,乐于感悟,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比如唐缨老师,在鉴赏小说时摒弃了我们通常大讲特讲的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而是去挖掘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带着学生细细把玩,慢慢品味,赏出了小说阅读的新味道。

2.怎么教

许多老师一辈研究教材,深入备课,课堂上也滔滔不绝地尽其所能地传授着知识,可学生的反馈却却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是何原因?因为仅仅备教材是不够的,我们的备课更应该备学生。所以如何教应建立在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思考,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高效。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题来自于学生,而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更应该来自于学生。所以吴高扬老师就以学生的问题所为课堂的开始并将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问题作为本课的主线贯穿始终。

如果说数学需要举一反三,教师讲解一道习题后,让学生通过大量同类的题目联系,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我则以为语文需要举三反一,需要大量的积累,通过自省和内华,厚积而薄发。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语文教学不能囿于教室,而应放眼社会,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就失去了她的魅力。柳方平老师在他的作文指导课上,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到语文书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书本的名家典范来学习议论分析的方法,最终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归生活。他将课文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把握课文的意蕴的同时,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放得开。所谓放,就是补充、拓展、延伸,就是教师有极其宽阔的教学视野,能让学生目及四海,视达千里,心游万仞,精鹜八极。只有这样,才是大气的、充满魅力的、真正的语文教师,才不是教书匠。我们要大声宣告:语文课不是理科老师能上的,也不是其他文科老师能上的!让我们不断学习,争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你的智慧去创造灵动的语文课。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