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前沿>政治学科>学科活动>详细内容

学科活动

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变态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26 点击数: 【字体:

让课堂教学的变态突显常态智慧

生物学上的变态说的是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或者是某些植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在构造、形态以及生理机能上发展的特殊变化现象。生活中,“变态”可不是一个好听的词语,如果用到人的身上大多带有贬义,说的是人的生理、心理的不正常状态。人们生活工作中总是习惯于常态而力避变态。我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变态有别于上述含义,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有别于自己常用教学方式的新的授课形式或方式。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过程中“变态”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变态”能提高教学效率。任何一位工作了五六年的教师,大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定式,如有的教师喜欢课前检查评讲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然后再讲新课;有的教师上课时喜欢喊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有的教师课上对学生很凶,不喜欢学生插话,学生若顶嘴就会被停课甚至要请家长;有的教师课在课上喜欢讲笑话等。这些课堂教学定式一方面是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的习惯,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风格、学识修养等的体现。熟悉教师的教学定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与老师相配合,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时间一长往往会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节奏,对教师的言行要求心领神会,有时学生甚至骄傲地评价我们的老师“有一套”。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定的教学定式也容易导致学生钻老师习惯的“空子”,容易因失去老师的外在压力而放松自己;特定的教学定式也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总是“老一套”,有时听不听无所谓,对课堂学习会逐渐失去兴趣。如有的学生发现老师课前不提问,因此上课前就不预习、不看书;有的学生发现教师只喜欢喊几个喜欢的同学回答问题,课上就懒得思考;还有的学生发现老师课上喜欢打手势,就专门关注老师的神态,而不关心老师所讲的内容;有的学生发现老师不凶,在课上就很自由,等等。可见,教师改变自己熟悉的常态教学定式,在常态的课堂中来点“变态”,犹如在课堂上敲起“惊堂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习惯思维,迫使部分学生改变投机心理,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犹如高速公路上适当设一些弯道,能使开车的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由于惯性造成视觉上的误差一样。

其次,“变态”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师不断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依据应该是特定课堂的具体学情,但实际上大多数老师都是依据自身的熟悉程度来选择课堂教学方式,这就难免因熟悉而制约老师课堂发挥,尤其是制约老师课堂创新能力。如某教师课堂上喜欢使用多媒体,每节课对学生都有“声光电”的轰炸,学生嬉称其为第二“电脑老师”,可当该老师发现同行仅凭一支粉笔也能把课上得很精彩时,才惊呼原来信息技术对课堂方式的选择并不必然就是“先进技术”“必选技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各有所长,关键在于自己怎么用。由该案例可见,授课方式的变化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应该多引导教师依据学生具体学习需要变换多种教学方式,这也要求教师从常态中学会变态。惯于因循守旧,必然思想僵化、眼光迟钝,失却探索的热情和发展的动力。

    当然,并不是说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追求奇异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改变自己业已形成的教学定式也是有具体情形的。我觉得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类:

一、当学生处于学习疲劳时。学习疲劳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兴趣下降、学习动机减弱、身心疲劳等现象的综合反映。学习疲劳时,学生一般会出现以下表现:课堂上得昏昏欲睡、心里想听却又听不进去,即使在老师的监督下打开课本,本看了半天却仍然在原地打转,学习效率非常低。此时老师若还按照原有方式授课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我在讲授《生活与哲学》:“认识运用,把握规律”的内容时,正好是下午第一课(其实《思想政治》课大多在上午第四课或下午第一课),大多数学生处于疲态或昏昏欲睡,在我与学生一起探究“运动”的本质时,一位男生正好在点头打瞌睡,此时我一改分析课文的态势,立即转向并分析该男学生:你不要动?为什么还要动?还在点头?大家看看他运动的方式是什么?刚开始该男生还处于磕头的状态中,等到全班学生在他身上目光齐聚、发出微笑时,他自己忽而睁开眼进而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此时我乘机发挥,某同学这会儿打瞌睡是晚上没有睡好的结果,该休息时要休息,该读书时要读书,不能颠倒人的生物钟,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学习疲劳时,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知和解决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此时教师变换教学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形态,往往能使学生受到新的刺激,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疲劳状态中激发出新的应激力量。上述案例中,老师就是应用高年级学生不喜欢老师当众评价解剖自己、而老师正要以自己为分析对象这一心理,进而改变学生上课打瞌睡行为的。

二、当学生情绪异常时。情绪是人的喜、怒、哀、乐等的心理表现。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是在一定课堂教学情景的作用下,学生基于需要产生的外在表情状态,它作为非智力因素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学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绪状态调整教学方式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教师调控驾驭课堂不可或缺的技巧。如我在讲授高中选修教材《经济学常识》“凯恩斯革命”的内容时,问学生:高中历史教材是如何阐述凯恩斯革命影响的?哪知道学生一听此问题,一个个无精打采、唉声叹气地趴到桌子上,也不讨论回顾,也不思考问题。一问才知道原来学生对历史老师有陈见,他(她)们认为历史老师上课时只知道自己读书、然后逼学生背书,这样下去高考历史肯定没戏,我让他们回顾历史知识正好戳到他(她)们的疼处。此时我继续原有的讲课思路显然不妥,必须引导学生从失望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营造阳光课堂。于是我一改严肃表情,调侃到:“历史老师满肚子都是屎。”该语一出全班皆惊,他(她)们没有想到平时文雅的老师也在课上说起了粗话,更有几个调皮的家伙幸灾乐祸地傻笑,等着看我与历史之间由此冲突而起的笑话。但我却接着说“都是什么中国史、罗马史、古代史、近代史什么的”,没等我说完全班学生就哄堂大笑,我略微停顿后继续说:“历史老师已经多年从事高三年级的教学,你别看那些史没什么大用处,可它用来对付高考很实用,大家应该相信老师的能力和教学方式……”。学生们在笑声中放松,在笑声中重拾自信。

    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班级的偶发事情等都可能引起学生情绪的异常。教师顺时而变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不仅能缓解学生的极端心理引发的痛苦和不适应,缓和学生的过激行为,而且能使学生重新聚集起有效的学习能量,聚焦课堂学习。

三、面对学生普遍关注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事件(话题)时。社会是由人所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场景中的中学生必然要直面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如2003年全社会的抗击非典、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平时街头流行的艳舞、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等。每当这些事件发生时,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此时他(她)们的认知水平、社会阅历状况决定了其认识具有零散性、片面性、主观感受性等特点,其对外界事物固有的好奇心及成材发展的心理渴求,又导致了他们非常想了解他们所信任的老师的看法,这实际上表明他(她)们迫切需要来自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而应该顺时而为,抓住社会焦点、热点话题并巧妙地转换为课堂中内隐知识的问题,搭建平台、为我所用,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如今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针对四川部分基层机关挪用救灾帐篷的现象,部分学生对《政治生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产生了怀疑,认为在这样的大灾面前,仍然有一些基层政权机关及政府工作人员漠视群众利益、工作渎职失职,不能笼统地说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现阶段还只是政府的建设目标或工作的追求目标。此时,我改变了原来设计的“通过事实正面引导”的授课方式,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查找中央对上述腐败与渎职现象的态度及查处方式方面的资料,用鲜活的事实告诉学生,中央对腐败现象查处的决心是坚定的,上述现象表明我们仍应该加强国家机关的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但不应该怀疑我们政府的人民性。通过组织学生对反面典型的分析也得出了正面引导应该得出的正确结论,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避免了课堂中教师简单说教的授课方式。再如,某次哲学课堂上,我在讲授“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的内容时,以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为例,分析说明了上述哲学观点,哪知道我还没有把教材内容说结束,平时拘谨的学生王某某就站起来气呼呼地说“张老师,按照你及教材中的观点,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网络对人的影响,可是平时为什么学校禁止我们上网吧呢?并且政教处抓到我们进网吧的学生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停课写检查,有时还要请家长……”他的话还没说完立即引来一片附和之声,部分男生大有声讨政教处之势。此时如果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思路教学,或者讲一些学校纪律要求之类的道理,可能毫无用处,不能真正消除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和对网吧的向往之情。此时只有采用“变态”的教学方式了,于是我灵之一动对学生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这样吧,我约政教处高主任利用下一节课来与大家对话,我当中立的主持人,你们畅所欲言、以理服人,大家看如何?”全班学生欢声雷动。在此后的对话中,政教主任从情理法、中学生成长环境等多个角度,说明中学生远离网吧的必要性,该观点基本得到学生认同,政教主任也认同了学生们所持的“进网吧不等于违纪”、“要辨证地看待网络”等观点,全节课不仅成为知识的运用课,而且成为情理思想观点的交锋课,成为学生与老师思维的碰撞课,增进了了解,增强了能力。

可见,变态的教学方式就是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常态教学方式的延伸和特别表现。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某次上课时说:“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著名作家、翻译家胡愈之先生某次在大学讲课,开始时这样说:“我姓胡,虽然写过一些书,但都是胡写;出版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的外国书,更是胡翻。”可见,课堂上的变态表达大师早已有之,但这种变态是孕育着智慧的变态,是点缀常态教学方式的课堂花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现阶段所倡导的课堂变态,并不是要求老师们应该完全放弃自己得心应手而又符合实际的常态教学方式,去追求所谓的方法上的新奇异,更不是要求老师们哗众取宠、不顾具体教学内容要求一味地迁就于学生的感官刺激而去寻新觅奇。我们所理解的课堂教学变态应该是常态中的变态,在变态中体现常态。由此我以为,在常态中有变态、让变态突显常态智慧,这应该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惟有此,我们的课堂才能有如微波的水面上激起“浪花朵朵”,才能打破原有的教学定式束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