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科前沿>政治学科>学科活动>详细内容

学科活动

2017-2018小高考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2-07 点击数: 【字体:

/xkqy/2017/12/201712071944233331.doc

2016届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知识点梳理

哲学部分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述(第一、二课)

1.[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P7

⑴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不只是哲学家的事,但不是人人都懂哲学。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2.[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8

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⑵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不是任何哲学都是科学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

 

 

3.[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P8-9

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⑵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具体科学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①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关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4.[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10-11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⑵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注: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P12

⑴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⑵凡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6.[B]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P12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特别提醒】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完全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代表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气者,理之依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

 

 

7.[A]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P13

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观点】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心外无物(主观唯心主义)

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死生有命,现实中的事物是“理念”的摹本,富贵在天等。(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第四、五课)

1.[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P29

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⑶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①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物质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具体物质形态可以创造和消灭。

 

2.[A]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P30

⑴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①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基本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②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1

⑴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注意: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人脑是意识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

 

4.[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P32

⑴运动与静止的区别:

①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

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

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运动与静止的联系:

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注意: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B]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P33

⑴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⑶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注意:①客观规律可以利用,但不能创造、改造、改变和消灭。

 

 

6.[B]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P33-34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B]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P35-40

(1)意识的本质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特有)

③意识在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注意:①人脑 大脑  (猪也有大脑,但没有意识)

②“电脑”、“机器人”没有意识,只能模拟人脑的意识活动。

③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④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都属于意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

 

(2)意识的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Ⅱ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③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注意:⑴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复制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⑵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8.[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40-41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⑵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因:

世界观依据: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

⑶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注意:答题时要结合书本,但不可拘泥于书本,要从材料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

1.[A]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P42-43

⑴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⑵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历史性:Ⅰ实践是发展的;Ⅱ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44-46

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为: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能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

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①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实践和学习。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3.[B]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P46-47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⑵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注意: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B]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P48-49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5.[C]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P48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第七、八、九、十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1.[A]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A]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理解:联系的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从事物之间,二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3.[B]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⑴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表现: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B每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

简言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原理和方法论: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⑵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①内涵: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注意:①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建立的。

②方法论要求:A从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 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 

                  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⑶联系的多样性

①内涵: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②原理和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B]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B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原理和方法论要求: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八课)

1.[B]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但并非任何事物都是发展。②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2)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A]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最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①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②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原理和方法论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

①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

②同时要有做好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⑴量变与质变的对立性: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性: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注意:①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②发展是质变,但质变不都是发展

 

⑶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质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第九课  )

1.[A]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B]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⑴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  

           一。

  ⑵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

 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本中。二

 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⑶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⑷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对立和差别    

    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  化

    和发展

 

3. [A]矛盾的普遍性                                             

⑴内涵: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注意: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任何事物都包含好与坏、利与弊两个方面。

⑵地位: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3)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4. [A]矛盾的特殊性                                          

⑴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⑵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③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特殊性也可能转化成普遍性。

(2)地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的哲学依据,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从群众来、到群众去,一般号召、个别指导,解剖麻雀、抓好典型,都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6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⑴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⑵辩证关系

      ①区别:地位、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②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7.[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⑴含义: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⑵辩证关系

①区别:地位、作用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但影响事物的性质。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注意:区分上面两个原理的依据:

①一般来说,如果题中有诸如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中心等词语,就是考查主、次矛盾原理(干复杂工作时、做事情);(动手动脚)

②如材料带有两面性,就是考查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形势分析、性质判断时;看和想)。

8.[C]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⑵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⑶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9.[C]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重要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第十课)

1.[B]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⑴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⑶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4)方法论要求: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注意: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C]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①认识论依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②辩证法依据:发展具有普遍性,事物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的否定观

 (2)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问题,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39.[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可能落后或先进于社会存在。(不一定同步)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注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0.[A]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注意: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1.[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引领者)。

注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其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42.[B]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⑴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⑵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43.[B]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                                      

⑴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评价:①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②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4.[B]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结和集中表达。

⑶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⑷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注意: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生对社会都有导向作用,只是因性质不同而结果不同。

45.[A]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含义: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做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叫价值选择。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阶级性(阶级社会才有)。

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②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必须与时俱进。

46.[C]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注意: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④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⑥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⑦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分享到:
【打印正文】